我國節水灌溉企業發展的歷史并不長,大約可從60-70年代算起,就其發展的速度、規模和特點來看,大體可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60-70年代,為啟動時期。第二階段,80年代為初步發展階段。第三階段,90年代進入高速發展期。
目前,我國節水灌溉設備和器村物各類生產企業大約有四、五百家,加上貿易服務型企業達到千家以上。截止1998年底,灌排企協共有成員單位90家。
(1)從所有制情況看,國有企業36家,占40%;集體企業21家,占23.3%;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業20家,占22.2%;中外合資企業6家,占6.6%;私營企業5家,占5.5%;外商獨資企業2家,占2.2%。其中,國有和集體企業占總數的60%以上,如果把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業中的國有或集體控投企業也考慮進去的話,將至少達到70%以上。
(2)從經營規模來看,以1997年銷售額為準,達到1億元以上的有只有5家,占5.5%;5000萬-1億元的8家,占8.8%;2000萬-5000萬元的19家,占21.1%;2000萬元以下的58家,占64.4%。其中,年銷售額1億元以上的企業只有5.5%,而2000萬元以下的企業將近65%,這兩個數字值得引起我們注意。
(3)從成立時間來看,70家代及其以前成立的19家,占21.1%;80年代成立的13家,占14.4%;90年代成立的32家,占35.6%;另有26家成立年代未統計清楚,占28.8%。
(4)從地區分布來看,節水灌溉企業多數在我國北方地區,這與我國節水灌溉重點發展地區相一致。長江以北有65家,占72.3%;長江以南25家,占27.7%。其中僅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山西五省市就有45家,占協會成員總數的一半。
(5)從擁有固定資產規模看,5000萬 元以上的有11家,占12.2%;2000-5000萬元的17家,占18.9%;2000萬元以下的58家,占64.5%;情況不清楚4家,占4.4%。這組數字中,擁有固定資產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約12%,而2000萬元以下的企業還是將近65%,與年銷售額的情況大體相同。
(6)從擁有技術人員情況看,100人以上的有12家,占13.3%;51-100人的有15家,占16.7%;50人以下的58家,占64.5%;情況不清楚的5家,占5.5%。這組統計數字中,擁有技術人員50人以下的企業又是將近65%,與企業年經營規模和固定資產規模的統計結果聯系起來看,三個將近65%相似統計數字絕不是孤立的和偶然的。
我國節水灌溉企業現狀特點及原因分析:我國節水灌溉企業呈現出以下三個基本特點:一是發展快、成效大;二是數量多,規模小;三是差異大,水平低。
我國節水灌溉企業目前的現狀和特點是多種原因、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這里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有思想觀念原因,也有經濟管理原因;有制度體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市場發展程度的原因;有企業經營管理的內因,也有社會環境條件的外因等。是以下幾主面因素、幾種力量矛盾運動相互作用的結果。
第一、是政府和群眾兩個積極性相互結合的結果。政府和群眾兩個積極性結合到一起,便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把節水灌溉推向一個又一個新的高潮。這是我國近年來推廣節水灌溉和節水灌溉企業發展如此迅速,又取得如此大的成效的根本原因。
第二、是市場迅速擴張和市場發育不成熟兩種力量交互作用的結果。
一方面市場容易擴大,另一方面又處于不成熟狀態,這樣就使得那些生產規模小、管理水平低、產品質次價高的企業仍然能夠得以存在,節水灌溉企業數量多、規模小,整體水平低的特點由此形成。
第三、是新舊兩種體制兩種觀念在轉換過程中相互作用的結果。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一方面,舊的農田水利的建管體制已經打破,舊觀念逐步瓦解。另一方面,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田水利的新體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新觀念還沒有完全形成。此外,水價過低,價要杠桿的作用幾乎很小,水是商品的觀念還遠未形成。這些,都是節水灌溉新技術、新設備推廣使用的障礙,也是節水灌溉企業發展的障礙。
在節水灌溉企業自身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新舊兩種體制兩種觀念相互作用的影響也十分明顯。一方面,完全是“鐵飯碗”、“大鍋飯”的原來計劃體制下的農機企業和水利企業已不復存在。但是另一方面,政企還沒有完全分開,有些企業本身就是水利或農業部門興辦的,有關部門仍然把下屬企業看成機關的一個組成部分,當成“小金庫”或財務上的“蓄水池”。很多企業本身也缺乏完全面向市場的勇氣,缺乏現代經營管理觀念,不少企業的生存還要依賴政府部門的保護。這也是節水灌溉產品質量提高不快,專業企業不能通過競爭實現淘汰和發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