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經濟低迷,企業“西進”重心生變,兩波高潮之后——
10月8日下午,臺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簡稱“電電公會”)在臺北發布的《四川省電子信息產業投資環境與發展前景評估報告》顯示,成都為電子信息產業臺商投資西部的首選城市。目前,在川渝地區落戶的臺灣電子信息類企業已近2000家,而全臺灣的電子信息企業也不過4000余家。當下,臺灣地區經濟低迷,留住當地制造業的呼聲高漲。還有多少臺灣電子信息企業會入川?記者就此采訪了當地業內人士。
現狀
臺企入川腳步放緩
參加10月8日發布會的當地企業并不是太多,這與過去三四年臺資企業爭先入川的熱潮形成了反差。在電電公會秘書長陳文義看來,一個高潮似乎即將結束。
類似的感受,首批入川的臺灣企業家羅淑蕾也有。在過去的近20年中,她親眼目睹了臺灣企業入川的兩輪熱潮。第一輪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以太平洋百貨和統一集團為代表的食品和日用品加工零售業為主;第二輪是2008年以來,以富士康、仁寶和緯創為代表的電子信息制造業為主,這一波熱潮,羅淑蕾也認為高峰即將過去。
臺灣電電公會提供的數據也支撐了這種判斷。截至今年上半年,四川省累計登記注冊臺資企業1575家,其中超過800家屬于電子信息類企業,加上重慶、西安、鄭州等地,僅在西部落戶的臺灣電子信息企業就超過3000家。“愿意走的,都走了。”羅淑蕾說。
據路透社報道,2012年,臺灣地區全年GDP增幅預估低于CPI。今年初以來,臺灣地區失業率持續攀升。10月9日,記者在臺北街頭隨機采訪了部分市民,他們無一例外表示,應該采取措施留住制造類企業。
展望
臺企入川或進入2.5產業時代
“個人認為,臺企入川的腳步不會停滯,但是重點會發生轉變。”陳文義說,西部地區會繼續吸引臺灣企業的關注,電子信息制造業轉移高潮即將過去,而下一波也不可能全部轉移到服務業,而是兼具了服務和制造的混合產業。陳文義將這種形態定義為2.5產業時代,他認為,臺灣電子信息類企業將逐步把設計研發和營銷中心轉移到西部。除了電子信息產業,文化創意產業也將是下一波臺資企業入川的一個重點。
臺灣電電公會大陸事務室的專案經理也認同這種觀點。據他了解,目前有相當部分的臺資企業正打算將研發中心搬遷到西部。
10月9日,在“第38屆臺北國際電子產業科技展”上,新北市翹慧事業股份公司零件部主任高子淳告訴記者,他們正準備將公司的研發中心轉移到西部。新竹市盟立自動化股份公司資訊事業部經理黃宗翰也告訴記者,他們也有同樣的想法。幾家做移動互聯網、云計算、智慧城市以及節能產品的企業負責人都告訴記者,他們下一步的發展重點,也將是西部。
期待
招商引資思維需要改變
“方式該變變了!”10月8日的發布會上,臺灣常欣科技顧問公司副總裁周俊融情緒激動。近年來,他長期往來川臺之間。在他看來,目前,大陸地區應該對招商引資的思維和方式進行適當調整,未來的重點應該是引技、引智和引制,“不能只盯著現成的企業,也不能只看到有形的企業,而要把重點轉向還在萌芽狀態的創新技術和無形的科技成果。”
周俊融說,西部地區不能僅僅把眼光放在引進幾個企業和產品上,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創新環境的培育,要把臺灣培育高科技企業的制度引進來,應該大力引進創業投資基金和育成基金。
臺灣電電公會副理事長鄭富雄也表示,四川在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時,應注重將引進的“外生”力量轉化為“內生”力量,以利于產業的持續成長。
名詞解釋
2.5產業
指介于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之間的產業,被形象地稱之為“2.5產業”。既包含研發中心、企業核心技術產品的生產中心和現代物流運行服務等第二產業運營的職能,又具備服務、貿易、結算等第三產業管理中心的職能,起著“接二連三”的作用。
相關報道
一場研討會拋出熱議話題——
四川用什么吸引臺資企業
“說不定大家手上拿的電子產品就有‘成都造’。”成都臺商協會會長高錦樂說,他在川工作了20年,見證了成都崛起為中國IT產業第四城的過程。臺灣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教授呂鴻德則發問:四川到底用什么吸引臺資企業?
近日,在蓉舉辦的第四屆中國西部海峽兩岸電子信息產業合作研討會上,關于四川要用什么吸引臺資企業的話題,討論熱烈。
將成都經驗擴散至全川形成各具特色的配套產業集群
“仁寶雙流基地從今年7月起開始大量生產,相信很多零組件供應商也開始展開營運或評估在川建廠。”仁寶電腦集團執行副總裁張永青說。
研討會舉辦當天,臺灣優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與遂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簽訂合作協議,投資5億元建連接器生產基地,為仁寶雙流基地、富士康成都基地及英業達重慶基地做配套。“世界電子信息版圖正在發生變化。臺資2010年在川投資金額是2009年的4.25倍,2011年又比2010年增長了2.37倍。這并非偶然。”呂鴻德說,四川是臺灣電子信息企業布局西部的首選地。“基于市場、成本、資源及產業發展前景,臺商西進的步伐還要加快。”臺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焦佑均說。“潛力還可以挖掘。”參加研討會的省經信委負責人表示,目前全球有933戶配套企業為富士康配套,現在引入四川的還不到200家。“要打造區域競爭力。”在呂鴻德看來,區域板塊的躍升、變化關乎企業發展。“臺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連續八年將成都評為‘極力推薦城市’,重慶去年入圍。這說明了什么?”以成都、重慶、西安為核心的西部地區,已繼長三角之后成為臺商主要投資區域。
成都與重慶的良性競爭是形成區域板塊崛起的重要動力。四川應將成都經驗擴散至全省,帶動周邊形成各具特色的配套產業集群。
在張永青看來,產業鏈集群轉移,是因為企業更關注的是區域范圍內上下游供應鏈、客戶產業的輻射度。
整體提升巧實力加快培養“三創”型企業
“硬實力軟實力=巧實力”,呂鴻德說,四川未來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應整體提升巧實力。
首先是挖掘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臺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向2000多名在川投資或已來川考察的企業咨詢,他們一致認為,四川最具發展潛力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是:軟件,通訊與網絡,筆記本電腦,顯示屏面板。“四川應在這方面加快打造產業高地。”
還要關注產業未來發展方向。在研討會上,臺灣電子企業表示,他們正加快延伸鏈條,爭奪云計算、物聯網市場。“在后PC時代,多元PC時代,科技產品、生產渠道均發生快速變化,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產業和產品的方向。”張永青說,將來的電子信息涵蓋辦公、家庭、農業、汽車、健康、環境、電力等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四川應支持多元化產業發展。
呂鴻德表示,近幾年四川電子信息產業引入外資較多,本土企業的發展還比較欠缺。建議四川加快培養創新、創意、創業“三創”型電子信息企業。
四川也作出了積極回應:省政府已出臺政策,將出資10億元支持創新企業,大力發展自主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