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的福建沿海,海風仍帶有絲絲涼意,但福建長樂鑫港紡機的車間內,工人們卻忙得熱火朝天。“這兩天訂單太多,國外的單子好多都沒接,實在來不及做。”一清早,公司董事長鄭依福電話不斷,他只能抽空和記者聊上幾句。
在不久前舉行的一場新品鑒定會上,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會長楊世濱、東華大學教授陳南梁等一批國內經編行業專家宣布:鑫港紡機2012年研發的XGHM43/1提花經編機機型,轉速首次超過920轉/分鐘的業界速度,比國內外同類機型提高15%,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經編產業發起于歐洲,上世紀80年代,中國逐漸承接經編產業的轉移,而憑借先天的地緣優勢,在較早嗅到市場商機的僑鄉——長樂,一批批民營紡織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鄭依福也和其他人一樣,搭起家庭作坊開始創業。
“當時經編機都被德國壟斷,每臺至少400萬元,我們東拼西湊100萬元,把全部家底搭上也只能買六、七十年代淘汰的二手貨。”鄭依福說。
然而,這兩臺老爺機還沒投入生產就開始罷工,對方提出的維修費用更是高得離譜,一怒之下,老鄭決定,拆了,自己修!
窩在車間苦干8個月,舊機器被來來回回拆了好幾遍,最后,所有零件攢上后,機器也能正常運轉了。6個月后,鄭依福收回了全部成本。
生來喜歡琢磨機械的老鄭心想:既然這機器我也會修,為什么不試著自己造一臺?不久,老鄭創立了國內首家專門生產提花經編機的企業——鑫港紡機。
評價經編機技術高低,轉速是個綜合指標,轉速越快意味著技術越高、效率越高。鑫港第一代產品的轉速是200轉/分鐘,而德國同期的卡爾邁耶產品的轉速是400轉/分鐘。在技術差異的倒逼之下,鑫港聯合東華大學、武漢紡織大學等,投入數千萬元潛心攻關,以巨大的成本優勢制造出同樣轉速的經編機。
“民營企業慣于模仿,創新投資大、困難多,且不一定有成效,但只有走不一樣的路徑才最為堅實。”鄭依福舉例說,經編機需要24小時不間斷運轉,因此節能降耗至關重要。過去,經編機的關鍵部件用的是鋼絲,在常溫下會熱脹冷縮,只能用空調來調節溫度,一臺機器夏天每月單空調用電就要50多萬元。
從2010年開始,鑫港技術團隊研究用碳纖維絲取代鋼絲,紡機可在常溫下運行,一舉實現了對國外產品的技術超越。
如今,鑫港已經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30多項,目前鑫港自產的提花經編機占據了國內市場的90%以上,一年可賣出400臺以上;而德國紡機每年只能賣出4—5臺。
受大環境影響,紡織行業已進入行業調整期,為此鄭依福說,這對紡織企業生產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產品更好才有市場。
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跨越,讓鑫港紡機在打敗德國“師傅”的同時,也使國內紡織產業從中受益。在鑫港的產品面世前,原來500轉/分鐘的進口經編機,價格約為1000萬元,鑫港加入后,800轉/分鐘的設備,價格已降至400萬元以內。
如今,鑫港正將目光瞄準東南亞市場,在立足創新的同時,參與到國際市場的競爭博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