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從有關方面獲悉,洋山四期工程現在已經開始進入設備調試階段,預計將于2017年底初步形成生產能力。屆時洋山四期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自動化碼頭,進一步鞏固上海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
據了解,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的建設和投產,是國家綜合運輸體系重要樞紐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現代物流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進一步鞏固上海港作為我國沿海主要港口和集裝箱干線港的地位;是上海市及長江三角洲地區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生產力布局,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基礎。
上港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嚴俊表示,隨著“智能控制”、“綠色低碳”、“節能減排”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和運營管理模式的創新,上海港的集裝箱吞吐能力和效率將進一步提升,服務長三角、長江流域和全國的能力將顯著增強,上海港的樞紐地位和江海聯運中心作用將更為突出。
據了解,為了進一步打造上海港,上港集團創新運作模式打造了“e卡縱橫”。上海港集裝箱運營車輛接近4萬輛,由于隨機進場提送箱導致港區碼頭對于作業量無法預估,會出現時而作業擁擠時而設備閑置的情況。同時,信息的不對稱性和缺乏綜合信用服務體系,車輛和物流需求未能有效匹配,造成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而通過“e卡縱橫”集中式、一站式的標準信息載入及聯合受理服務,目前,已有近千輛集卡成功注冊可以在港區預約提重箱。通過進重箱、提空箱等相關業務的開展,碼頭和集卡車隊都將大幅度提高作業效率。
此外,上港集團還成立了受理中心,提升客戶體驗。自2015年8月,應用“互聯網+”創新,組建港口業務受理中心以來,通過“流程標準化、服務一站化、結算一體化、體驗信息化”的獨具上海港特色的受理服務。辦結業務從原來的排隊30分鐘左右減少到3分鐘,精簡了40%的跑單人員,相關人工成本降低60%,極大程度地降低了企業的物流成本。
嚴俊表示,港口業務受理中心在港口、航運、貨主、代理及口岸部門之間精心搭建了一個統一受理的服務平臺,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模式,切實解決了客戶多點往返港區、重復排隊辦理業務等問題,客戶體驗、服務效率和口岸環境都得到極大改善和提升,也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據了解,今年是上港集團整體上市十周年,十年來上海港集裝箱年吞吐量從2171萬標準箱,增長到去年的3653萬標準箱,連續六年位居世界第一。到“十三五”末,集裝箱吞吐量預計將超過4000萬標準箱,核心主業與多元化業務的利潤占比優化調整到5:5,形成更具發展潛力的新面貌。未來,上海港將依托自貿試驗區改革,進一步打通港口上下游產業鏈,鞏固國際樞紐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