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限牌政策剛剛落定,另一股夾帶著寬松信號的政策春風撲面而來——買車上牌,可以不花幾萬元的車牌費,可以不排隊搖號,買新能源車去!
2012年7月9日,國務院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規劃首次強調,研究實行新能源汽車停車費減免、充電費優惠等扶持政策,最引人注目的是,“有關地方實施限號行駛、牌照額度拍賣、購車配額指標等措施時,應對新能源汽車區別對待”的規定。
新能源汽車新政,搞“限牌限號豁免”,免不了被扣上“綠色特權”的帽子,卻也自有另番道理。作為大勢所趨的綠色產業,新能源汽車發展面臨著技術、成本、市場等諸多系統難題,為了破題,初始階段國家給予產業、公共等政策扶持,已成國際通例。
中國城市交通糟糕日甚,限牌限行等措施必然大行其道,而對新能源汽車實行限牌限行豁免,無疑就是一針最正當其時的政策“強心劑”。
但僅憑這樣的“豁免”誘惑,恐怕仍難以說服消費者“接招”,從而換來新能源汽車“忽如一夜春風至”的產業奇跡。
眾所周知,所謂純電動汽車,續航能力弱,安全性保障差、充電配套設施少,一直挑戰著消費者的出行體驗。
也正基于此,此次規劃對享受“綠色特權”的“新能源汽車”定義,變得相對寬泛,除了以往的純電動汽車,還包括“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及燃料電池汽車”。但饒是如此“務實”,倘若關鍵技術不突破、汽車價格下不來、基礎設施上不去,即使有人“接招”愛上了新能源汽車,開在路上,恐怕也“需要太多的勇氣”。
試想下,你終于因為“限牌豁免”買到了車,又因為“限號豁免”而順利出了門,正在因為限牌限號而相對通暢的城市道路上行駛,卻突然因座下的高價新能源汽車電量不足而中途拋錨,此時路雖不堵了,你心里是否又堵得慌?
尤為值得警惕的是,一味以類似的“豁免”政策刺激,又輔以“務實”的解決方案,難免傳遞給汽車行業政策陪侍的優越感,從而減弱破解新能源汽車真問題的動力。
如何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如何建立成熟的標準化和技術保障體系,如何放開限制、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以競爭的力量,推動技術變革和產業更新,讓消費者開著放心,才是推動行業發展的正途。
來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