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孫髯時代的滇池,有“四周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的自然景觀,有“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的人文景觀,如何不令人神往?但如今,朝此方向走一小步也會所費不貲。日前,昆明市擬對滇池流域六個縣區的酒店、旅社入住者,按照每人每天10元的標準,開征滇池生態資源補償費。
風聲一放出,即遭來物議。不過,昆明市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昆明治滇的十二五規劃已編制,目標已確定:到2015年,滇池的水質要從現在的V類和劣V類之間達到外海(滇池主體)IV類、草海V類,目下治理的資金缺口達80%。在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間,昆明在治滇上已分別投資了25.3億、31.7億和171.77億,下了血本,不能半途而廢。
應該說,這一目標很低,昆明主政者沒玩虛的,沒搞暢游滇池或嘗滇池水之類的噱頭來取巧。但如何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仍需公共討論。收費事大,在向誰收、如何收等問題上要慎之又慎,最好既能做到于法有據,又能做到以理服眾。
大家能接受的共識是:誰污染,誰付費治理,這不僅是公平的,而且是有效率的,符合“誰使用,誰埋單”的收益成本匹配原則。對游客收費不無道理,因為游客也會制造污染,問題是這錢有沒包含在票價里,權衡要不要另外再出(因為要鼓勵旅游)。更重要的是:滇池的主要污染源是外來游客嗎?
滇池為眾多河流匯集之所,地勢低,幾乎要承接整個昆明的水污染。一直以來,滇池流域的第一大污染源是城鎮生活污水(工業污水僅為第三大污染源),且污染物排放量及比重不斷上升。
昆明環科院論文《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應關注的問題研究》顯示,1995年,城鎮生活污水貢獻的化學需氧量(COD)、總氮和總磷分別為24179噸、5089噸和457噸,分別占污染物總量的45.3%、56.7%和44.8%。2000年,三種污染物排放量依次為32494噸、9835噸和796噸,占比依次為52%、69.5%和53.6%。2005年,三種污染物排放量依次為49010噸、10782噸和980噸,占比依次為62.9%、75.5%和65.9%。
這是說,滇池流域2/3的污染物是昆明市民排放的!2008年,城鎮生活污水排放2.5億立方米,占污水總量的89%!這是城市化的一個副產品。1988年滇池流域城鎮人口為180.4萬。2008年達到了310.6萬,二十年間凈增了72%!
看來,昆明如果要開征滇池生態資源補償費,主要對象應該是制造了生活污水的本地市民和制造了工業污水的本地企業。鑒于本地市民排放了大部分污染物,此費的主要來源應該是昆明市民,而不應是外地游客。
如果昆明市僅僅為了籌措治滇的資金,那剪外地游客的羊毛是很方便,與收本地市民的錢相比,推行的阻力或會小一些。但如果從減污治污的長久之計出發,根據污染量的大小從量計價,讓價格機制發揮作用,才是最佳的選擇。
因為收外地游客的錢,形成的激勵是讓來昆明沒有那么“剛需”的人不來或少來,對滇池減污幾乎沒有什么意義,也與昆明發展旅游的政策背道相馳。而收污染制造者的錢,形成的激勵是讓對省錢有“剛需”的市民少用水、少制造污水和循環使用水,就與滇池減污治污的大目標直接掛鉤了,既有效率,也公平,假以時日,必收奇效。
這有海內外的成功經驗佐證。臺灣從2000年開始實行“垃圾隨袋征收”的政策,價格為每升0.5元新臺幣,相對于臺北的人均GDP真不算什么。在臺北人口略有增長的情況下,均垃圾量由新政前的每人每天1.12公斤,降為2009年的0.39公斤,10年間減少了65.2%!每戶月繳垃圾費由新政前的144元新臺幣,降為2009年的37元新臺幣,節約了74.3%。
英國倫敦從2003年開始對進城的車輛收取交通擁堵費,最初收5英鎊每次,現在漲到8英鎊,相對于倫敦的人均GDP,這筆錢似乎不多。但效果太好了,倫敦從此告別了擁堵,對省錢有“剛需”的人要么不進城,要么乘用公共交通進城。本次奧運會旅游者云集,并不寬闊的倫敦街道上,車輛居然也不擁堵。
少制造垃圾和污水及公交出行等,當然是更環保、更文明的生活方式,沒有人會反對。但人的行為有另一套邏輯,政府再怎么大張旗鼓宣傳,環保人士再怎么身體力行,也不如請來價格機制的大神,讓人的自利行為與環保目標有效匹配起來。在此基礎上,社會輿論和社會組織就可以錦上添花起作用了,環保文明的生活方式就會慢慢擴散開來。
臺北的垃圾費和英國倫敦的交通擁堵費,本質上是價格,與其他任何商品與服務的價格并無二致。昆明的滇池生態資源補償費,何不也變為價格呢?當然,收多少、怎么收,要尊重市場,治污企業或政府與市民之間要有一個討論、博弈和議價的過程。本地納稅人所繳的稅里,如果已包含了部分治理滇池的錢,政府更要一分一毛地曬出來。治污效果不彰,跟資金分配與使用效率可能有莫大關系。
一個現代政府,能夠理解市場、尊重市場、借力市場,用盡量少的納稅人錢和盡量少的社會成本,給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中國的現代化轉型,正依賴于每一個地方政府向現代施政理念的轉型。
作者: 南方周末評論員 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