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排”對火電行業就業造成負影響,行業凈減41萬就業崗位,中國思考發展新能源促低碳就業轉型。
火電行業“上大壓小”關閉小機組的政策造成了多少失業?中國發展低碳經濟能新增多少就業?日前,中國社科院專家撰寫的研究報告稱:低碳經濟總體上對中國就業的影響是正向的。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金融危機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各國都把發展低碳經濟作為“抓手”。但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會付出多少就業成本?能否成功實現減排和就業的雙重紅利?
社科院對中國節能減排政策的就業影響,進行了定量的分析和預估,并提出了發展低碳經濟時促進就業的建議。
在專家們看來,實施節能減排政策,可以通過能源的資本替代或勞動力替代,繼續保持行業產出的增長。而其中最關鍵的是,要有掌握相關高技術的人才,才能完成這種替代。否則,發展低碳經濟短期內將會造成結構性失業。
火電行業凈減少41萬就業
“通過測算單位機組容量所承載的就業崗位數,可以推算出火電行業節能減排對就業的影響。”報告撰寫者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環境研究中心潘家華稱,火電行業“上大壓小”的政策給就業產生的影響是一減一增,即關停小火電機組導致的就業減少,新增加的大機組能夠帶動新增就業崗位。
據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供電標準煤耗從2002年的383克/千瓦時下降到2008年的349克/千瓦時,提前完成“十一五”規劃355克/千瓦時節能目標。有如此成效得益于關停小火電機組的政策。如2008年全國關停小火電機組1669萬千瓦,占小火電機組總容量的13.9%。
按政策要求,今后電力行業還將進一步擴大小機組淘汰范圍,對在役時間長、煤耗比較高的小機組,關停容量將擴大到12.5萬千瓦或20萬千瓦。
潘家華所在的研究組根據國家發改委、中國電力投資集團等對多家火電廠的調研數據,計算出全國平均每關停1萬千瓦小火電機組需要重新安置的人員數據,即為62人。
以此,研究組得出總體結果:2003~2020年,火電行業預計受到就業影響的人數約60.7萬人。
“如果考慮到未來進一步提高關停機組的裝機容量,例如將關停容量擴大到12.5萬千瓦或20萬千瓦,則這一總數還會增加。”社科院專家鄭艷稱。
按政策規定,關閉小機組后可以新建機組,一般都是30萬千瓦以上的大機組。再把新建機組帶動的就業人數除去,研究者得出2003~2020年,“上大壓小”政策將造成火電行業就業減少約548433人。
除關閉小機組,火電行業節能減排對就業影響比較大的政策,還有上脫硫設施。對此,專家們也測算出了數據,即中國電力行業2003~2020年因新增脫硫設施而新增的就業崗位總數約31800人。
關閉小機組導致的就業減少量,減去上大機組、上脫硫設施新增的就業量,最后得出2003~2020年間,火電行業實施節能減排政策后對就業的影響,即導致就業崗位凈減少41.3萬個,
“節能減排政策對火電行業的就業影響具有正向和負向兩個方面,但總體效應為負。”潘家華表示。
交通、運輸業可增加1256萬就業
盡管火電行業因為節能減排導致就業減少,但從整體經濟看,低碳經濟能夠促進未來就業增加。對此,社科院專家們給出了全面預測。
專家們選擇分為8個主要行業來嘗試測算,即工業、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等生產供應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零售批發餐飲業。其中,節能減排對于工業行業造成的直接就業影響最為顯著,
“我們用能源就業彈性等技術指標,估算出了單位GDP能耗下降20%的節能減排要求對工業行業就業的影響。”潘稱,該團隊的研究結果顯示,2005~2010年,工業行業總計損失的就業數約為1534萬人,平均每年減少306.8萬人。
專家們用同樣的技術指標,得出了另一種數據:2005~2010年,交通運輸行業受到節能減排政策的綜合影響,大約可增加就業741.4萬人;建筑業總計可增加1256.2萬人。將這兩個行業與工業行業的就業效應相加總,得到凈增加就業463.3萬人。
“考慮到除了與能源生產行業密切相關的工業行業之外,其他行業總體上會受益于節能減排帶來的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效應。”鄭艷表示由此可以推斷:“十一五”期間中國實施節能減排對于整個經濟的就業總效應為正向,即節能減排政策有助于促進中國就業的增長。
避免結構性失業
專家們提醒,當很多國家把綠色投資計劃看作是綠色就業的推動力,并付諸實踐時,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還面臨著挑戰。
“從現實來看,低碳經濟可以帶動就業的都是發達國家。”社科院人口所專家蔡昉稱,“發達國家可以實現技術替代能源消耗從而帶動新就業的路徑,但關鍵得有技術,如新能源。”
全球風能協會《2008年全球風能展望》預測,風能利用使得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每年可減少15億噸左右,到2020年,預計風電能為全球帶來200萬個就業崗位。顯然,這些崗位不是面對一國而言的,誰擁有了相關技術,誰才能爭取到相應的就業份額。
“新技術和新行業的發展,不但需要巨額的資金,還需要大量的高技術人才。”潘家華表示,發展中國家大多的勞動力都是低技術或零技術含量,這在產業結構提升過程中將造成結構性失業。
例如,中國實施的節能減排政策要求限制鋼鐵、火電、水泥、重化工等行業落后生產力的發展,許多高耗能、高污染的中小企業逐步關停并轉,這會帶來相應就業崗位的縮減,造成一些低端技術人員的失業。而這些人員短缺很難轉移到綠色產業中。
對此,社科院報告稱,低碳行業與高碳行業的劃分只是相對的,三大產業的結構及其發展演變具有一定的客觀規律,低碳部門往往離不開某些高碳行業的發展,以風電為例,其生產、制造、設計、研發、運輸、銷售等環節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包括發電、設備制造、鋼鐵、冶煉、技術研發、維護服務等,風電企業自身帶動的直接就業遠遠小于其相關行業帶動的間接就業。
“因此,向低碳就業轉型也要考慮產業的協同發展。”潘家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