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的兩側,LED路燈將整條柏油路照亮,無水公廁讓游客感嘆科技的神奇;安置小區里,太陽能、空氣能熱水系統盡享生活的便利;兩型規劃展示館,太陽能光伏技術發電讓這里成為一座會“呼吸”的展館。綠色景區、綠色社區、綠色工地,“兩型”生態理念在湖南昭山隨處可見。
昭山示范區是湖南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五個示范區之一,位于長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地理中心,森林覆蓋率達到64.2%,區內各條水系都達到Ⅱ級以上,負氧離子含量達到5000以上,因此擁有了一個詩意的稱謂——“綠心”。
“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車行綠心地區,一塊塊保護界碑特別醒目。根據建設規劃,這塊“綠心”禁止開發,然而該區技工貿總收入卻從2011年的65.9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15年的150億元,年均增長16%;財政總收入從2.4億元增加到5.62億萬元,年均增長23%。
用高端化產業項目走綠色崛起之路,這是湖南“兩型”探索的一個縮影。九年來,湖南在一步步探索中,不僅實現經濟發展的質優量升,也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凈”,成功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之路。
2007年12月,長株潭獲批國家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兩型社會”實驗區,湖南獲得了綠色崛起的“國家動力”。
寧少GDP,不多COD(一種有機污染參數),湖南“兩型”探索第一步,就是多年累積沉淀的資源環境問題:對形成污染的產業踢出“連環腿”,“壯士斷腕”式遷出或關閉污染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轉身。
“投資商必須嚴守‘坡度25度以上不開發’,‘山不推、樹不砍、水不填’。”昭山示范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成秋興說,以示范區為例,從2009年成立至今,共拒批重污染工業項目19個,對21家無證生產的違法企業徹底清除,同時拒絕200多家不合生態規劃的企業進入。
生態的堅守,轉型的“陣痛”直接影響昭山GDP增長,但當全區實現“無煙囪”,高附加值、環境友好的企業紛至沓來。山市晴嵐文化小鎮起步,美麗鄉村建設生態農家樂成城市人的鐘愛……青山綠水一樣生長出“金山銀山”。
“產業何必要煙囪,低碳環保贏未來,三年后昭山年旅游人口將達500萬以上。”昭山示范區文體廣新局局長、文產辦主任尹奇軍說,綠色產業群初具雛形,“綠色”崛起的昭山將與“紅色”韶山交相呼應。
任何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湖南從高能耗到低碳化轉變,兩型社會探索構建的綠色行政體制的是當地政府的第一手棋。
實施綠色GDP指標考核體系,將現有GDP核算融入資源、環境因素,將經濟增長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同時予以綜合考評;出臺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問責制度,建立領導干部資源環境離任審計制度,為干部任用考核增加環境“緊箍咒”……八大類制度創新、106項原創性改革為集約、低碳型發展方式大開“綠燈”。
2013年,湖南環保產業總產值1073億元,成為湖南第11個千億產業。2015年,湖南省環保產業年產值達到1600億元,在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位居第三,僅次于先進裝備制造業和新材料產業。
“兩型”繪就美麗湖南經濟新版圖,單位GDP能耗持續下降,節能減排任務超進度完成,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為2007年的3.18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21.1%,湖南逐步走上一條低投入、低能耗、少排放、能循環的新型工業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