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勇,道和環境與發展研究所新經濟中國項目負責人。專注于扶植綠色中小企業成長、綠色產業分析與市場研究、發掘綠色領域投融資機遇。長期關注可持續發展領域,致力于尋求社會會經濟發展與保護自然環境的平衡之道。
我選擇主題是對建筑節能產業市場的看法。從國際上來看,講到建成這個詞,更多的關注于即有建筑的改造。那么即有建筑的改造更有可能的是節能方面的改造,它的收益也能比較好的體現出來,所以這個市場化的機制是很容易形成的。另外,我喜歡可持續建成的概念,它貫穿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概念,這恰恰是我們國內目前無論是我們即有建筑的改造還是新建建筑都缺少的,我們在這里講建筑節能其實也是想強調在中國建筑節能產業未來的發展不僅僅是關注于某項具體的技術的應用,而是擴展到整個建筑全生命的周期,從開始的設計,到后來的實施,到再后來的使用、維護、拆除這樣的概念。這樣我們的建筑節能產業的市場發展才能夠真正的有空間。
介紹一下建筑節能產業的概況,建筑節能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建筑節能產業的發展趨勢。首先我們以中國市場為例,中國建筑市場節能的潛在的市場,目前即有建筑總的平方是440億,這個數不是特別的準確,有的說是480億,也有430億。我們每年新增建筑面積20多億平米,很多都是高能耗的建筑。2008年之前我們投資建筑至少是1.5萬億,我來之前的一周我看到中國證券報一個比較廣泛的轉摘的消息說住建部在十二五期間選取了全國40多個試點城市,每個城市公用建筑節能改造的平方米面積不少于400萬平方米,每一平方米的節能建筑的改造政府補貼20元。這個報道的后面我不是很同意,說按照每平方米改造的建筑成本是2500到3000元計算,對40個城市每個城市400萬平米改造的整個未來兩年的市場就達到了4000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我覺得有點大,從我們目前了解的情況建筑節能改造是400多之間。
另外2010年中國新增建筑的投入成果了1萬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頭號建筑大國。每年20億平米的新增建筑面積,消耗了世界40%的水泥和鋼材,這都是中國比較有現實性的問題。這是中國的一個市場的大概的規模的介紹。
我們認為中國建筑節能產業最基本的一個情況是說信息不對稱,什么叫信息不對稱呢,我注意到很多公司來得嘉賓都是建筑設計公司,建筑設計和建筑施工方本身在一開始做建筑的時候并沒有動力來達到一個綠色節能的建筑,為什么呢,一方面政府方面來的鼓勵措施政策激勵很少。我們比起日本的標準和LEED的標準相差很遠。另外對于使用者而言,對于老百姓而言,在買房子的時候可能更關注的是這個房子本身是不是安全,是不是有保值性。但是有誰會算一下這個房子的節能型,沒有,這是使用者的一個至少還沒有被注意到的領域。相比較的是我們買車的時候會看到這個車的油耗,這是買車的一個知道的指標,但是買房子沒有這樣的指標。所以這個建筑者本身沒有一個足夠的動力做這個綠色建筑。
至于其他的特性包括:
第一,它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建筑節能本身包括了太多的領域,能源、材料、環境、電器、熱工、空冷、設計、集成優化等等。
第二,對于供應鏈的依賴程度高,大家可能了解到我們做建筑節能的企業往往它設備采購量并不大,因為他自己不生產設備,而是設備組建方和軟件集成商。
第三個就是非標產品比較多,這實際上,因為每個建筑做節能改造的時候具體的要求都不太一樣,所以你很難有這種大規模的標準化的產品出現。
第四點是說對企業的信譽度要求比較高,這也是我們從建筑裝修業的一個教訓,不管是我們個人的裝修還是企業裝修,首先我們就是不信任,一開始你就盯著他,這個信任感沒有建立起來,建筑節能企業這一塊也是這個問題,建筑節能的指標,產品的好壞本身體現跟你的季節性、地域性關聯度非常高,與此之間的信譽度是最基本的保障。所以這個就提到說企業要有一個高度的信譽,本身來講這個行業是一個信任的行業。
第五點,建筑節能產業銷售周期前或是資金周轉慢這個不用過多的揭示了,我們現在推的一個模式就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就是在購買方本身不支付成本的情況下可以做到節能改造。但是它的弊端就是它回款的時間非常長,它涉及到雙方節能收益的一個分享。
第六點是企業規模不容易做大,這跟我們說的非標產品比較多也是有關系,本身你企業都是非標產品,所以就要產業化和規模化,而合同的這種模式節能產業比較多,這種模式本身的要求就是區域性比較集中,項目比較集中,你很難跨地區跨產業發展。
最后一點從我們的研究來看,我們建筑節能產業更多的是歸到第三產業這一塊,因為它主要是設計、咨詢然后去實施它方案的模式。
后面我重點講一下商業模式。我們說一個好的建筑節能企業的商業模式應該是什么樣的我們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但是我們認為通過我們對企業的溝通,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應該滿足以下幾點的要求:
一個就是讓購買服務的人能夠相信對沉默成本的投入價值,這個房子已經蓋了,已經投入很多錢了,在維護結構上,在空調等等已經投入很多錢了,是不是還再投入一些價值;
還有就是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隨著企業的發展,也有很多的企業選擇合同能源外包的方式幫即有建筑做一些改造;
第三個是成功解決了供求雙方的MRV的方式,本身節能的效果沒有辦法測量和匯報評估的話,那雙方之間是很難達成一致的;
第四點是說技術的應用能夠保證供方最短的時間做到回款,現在很多的企業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最大的困難是資金鏈的問題,管理模式的時候資金鏈非常的緊張,回款慢的話對企業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影響;
第五點跟第四點能聯系就是成功引入一個第三方的融資機制,比如像前面的先生介紹的目前國內的銀行也開始逐漸的推出跟合同能源管理相關的方法和措施,雖然剛剛起步,但是我們已經看到了這種發展的趨勢。
最后說到節能產業的發展趨勢的時候我們有以下幾個相法:
第一個是可以考慮市場氣氛的戰略,本身其實大家可以聯系剛才我們講到的市場容量的問題,因為建筑功能的專有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建筑產業細分的必要性,比如醫院的建筑系統和商業樓宇的要求不一樣,比如旁邊的體育場跟醫院和商場的建筑節能需求又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可以考慮根據市場的細分定位我們企業的節能。
第二點我們說可以考慮我們強調一個建筑規劃的整體布局,像剛才尤教授講的,我們講建筑節能不是講第一的產品的節能,而是說這個技術在我們這個環境下的應用,節能技術與新能源相結合的使用,強調的是一個整體的概念。
第三我們認為是可以考慮一個產業鏈整合的概念,目前節能服務企業雖然整體規模比較小,但是可以考慮說能夠跟建筑能源外包管理相結合,把自己打造成專業的能源管理外包這樣的方式,也可以解決公司的現金流的問題。也可以考慮ICC的計劃,從建筑商從樓宇的管理者就走向了終端的使用者,這本身也是一個技術上的突破。就是說可以考慮建筑節能項目和建筑裝修項目的同步化,這一點本身不是指建筑裝修項目,它是指建筑一開始的設計就考慮到建筑節能整體的功能的打造。